牧者心聲

素面相對
日期﹕2016年10月20日
 

上次講道跟大家分享過,台灣第一位文化局局長、作家龍應台,用「沙漠玫瑰」事件說明「歷史」的重要與價值。其實,她在那次演講還用兩個比喻說明了「文學」與「哲學」的價值。今次跟大家分享她如何談「文學」。 [1]

她認為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她用了白楊樹的比喻,說明甚麼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或者她所說的「美」到底是指什麼。

「有一個湖,湖裡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幹的質地。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實世界,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甚至注意不到它的存在。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幹,而且它那麼虛幻無常: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雲,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那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還是水裡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事實上沒有一個是完全的現實,兩者必須相互映照、同時存在,沒有一個孤立的現實。然而在生活裡,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裡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層面。」

她認為,文學,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若我們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楊樹,而不知道有水裡的白楊樹,那麼做出來的價值判斷很可能是一個片面的、單層次的、簡單化了的價值判斷。這讓我想起,當我們看聖經時,可能我們多用理性層面分析、解構聖經,然後將教導生活化,希望將聖經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當然,這是很好的讀經、查經操練;但可能我們會忽略了,其實聖經也是一部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從文學的角度看聖經。

龍應台曾以《江城子》[2]做例子說過:一首詩七十個字,它能帶給我們甚麼?對我們的價值判斷有甚麼作用?可能沒有,也不過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讓你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對。

閱讀聖經,除了要將聖經的教導應用於生活上、作信徒榜樣外,其實,閱讀聖經也可以僅僅只是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對」的時刻。特別詩篇的作者,往往是如此的與自己、與上帝素面相對。如前面所說,白楊樹與白楊樹的倒影,必須相互映照、同時存在,沒有一個是孤立的現實。真正的閱讀聖經,不只是學習做一個「好人」;還要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對,讓聖靈更新、改變真實的我們。



[1]龍應台著《傾聽》,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6
[2]作者蘇東坡。「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網頁設計及維護 科擎科技有限公司 (IGT).

免責條款 & 私穏條例聲明                   © 2024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