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聲

身處這個時期值得一讀的一本書 — 楊牧谷:《復和神學與教會更新》
日期﹕2021年07月02日
 
《復》可說是本土神學鉅著,近五十萬字,是楊牧師一生中最具學術地位的代表作。《復》不是神學教科書,而是作者帶著使命,艱苦地為香港生產出來的作品。可是,在《復》面世後的十年內,鮮有回應及對話,《復》並未引起香港神學界的注意。在當時香港回歸的討論及爭議中,《復》好像石沉大海,沒掀起半點漣漪。

本書名為《復和神學》,意思是作者希望以此進路,為香港九七後尋找出路,這出路乃指以信仰角度去尋求「不願走和不能走」的香港信徒的出路。作者深深明白香港人的恐懼,以及中港雙方都受到傷害。而《復》這書中的神學就是從這處境中產生。

全書的鋪排嚴謹細緻,先從神學是什麼入手,從而回顧華人及香港本土神學思想,繼而解釋「復和神學」於聖經、教父、初期教會、中世紀教會、改教時期的傳統,再重點談到「復和神學」對香港九七問題及哀歌傳統的意義;最後,就著當時香港信徒及教會群體的處境提出具體實踐建議。

簡言復和神學的要旨,楊牧師認為信徒要理解福音的核心:一方面,無論處境如何轉變,教會的使命離不開神在耶穌基督裡為人所成就的救恩來勸人與神復和;另一方面,信徒同樣站在上帝已經成就的復和基礎之上,來到促使人與人之間的復和,當中包括信徒與信徒之間、教會與社會之間,以及社會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復和。

但楊牧師所談論的復和並非一種廉價、和諧的復和,楊牧師承認復和神學的實踐是必需要信徒承認自己的創傷、需要信徒面對內心深處的憤怒與恐懼。假如信徒要實踐復和神學,必須在創傷、憤怒與恐懼中被醫治,而其醫治也需要付上代價。當耶穌基督的工作成就神人關係的復和時,祂是以自己作為當中的代價,這樣信徒便無權在越過主的情況下談復和。所以,楊牧師最後提出幾個教會更新的建議:

第一、香港教會需要更新以往過於強調個人化意義的刻板信仰,要為基督徒在信仰生活當中重尋群體的意義與價值。

第二、教會群體的功能就是幫助別人盛載創傷與恐懼,而醫治創傷的第一步,除了要承認我們曾經受傷之外,還需要願意聆聽、接納及承擔我們創傷的群體。

第三、基督信仰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信徒可以把創傷與恐懼交給上帝。唯有上帝是這個世界及我們人生的主,我們的人生並非活於過去的創傷與恐懼中,我們的未來至終只能夠由上帝所決定。我們要重新認定上帝的主權,將人生、城市的未來一拼交託在上帝手中,然後迎接上帝呼召我們開創未來。

第四、我們需要更新對福音信仰的理解。我們與上帝、他人,甚至全世界之間的復和,並非來自於我們自身的想像或努力,而是來自耶穌基督已經親自成就的工作。我們承認世界的主權乃在於上帝,而非在於任何人間政權。我們認信無論世界怎樣變,最終都會被更新到新天新地裡。所以,一切人間政權所設下的界線,都不存在終極的意義及效力。教會當然需要正視當中的界線,因為是真實的;但教會亦不需要為這些界線過分恐懼。因為教會由始至終的使命,都是作上帝福音的見證人,見證耶穌基督已經成就的和好工作,所以教會需要重新確認我們真正要交帳的對象是誰。

復和,可能在此時此刻聽來刺耳難受,但筆者深信復和是幫助我們面對創傷與恐懼的唯一方法,建議內心深處還存在著隱而未見的傷口的你,藉細味《復》一書,尋見當中的安慰與盼望。

註:王家銘傳道將於信培部頻道介紹此書,千萬不要錯過!

 
 

網頁設計及維護 科擎科技有限公司 (IGT).

免責條款 & 私穏條例聲明                   © 2024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