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聲

將臨.星夜
日期﹕2024年12月13日
 
將臨期(Advent)不是我們陌生的教會節期。每一年這個時候,不同教會會在聖誕節前的四個主日,透過特定主題或相關禮儀,預備信徒在心靈上迎向記念上主的降生,以及期望基督的第二次再臨。這些相信是我們熟悉的部分,暫且不再細述,卻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對「將臨」較少思想的環節。

將臨期其實又可以稱為等候期。如果「將臨」強調的是主基督的降臨事件,那「等候」著墨的則是信徒等候的歷程。等候,或許不是我們太喜歡的字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更多談論事情或計劃的結果和目的。撫心自問,終點往往比過程重要。關乎人生的許多計劃,如果可以選擇,大抵我們會想一步到位,一勞永逸。對很多事情,我們不僅希望有個確實的定局,甚至希望是在一個已定的狀態,因為一旦確定下來,就沒有焦慮、沒有張力、沒有猶豫,也沒有不安。

固然,將臨期的核心和高潮是基督的降臨,那是信仰盼望的焦點。不過,可有想過,為何將臨期需要用一整個月的時間來預備?頗為吊詭的是,佔將臨期更多時間的,是那段在人看來屬於等候的時段。如果說基督降生是一個點,那麼之前的等候就宛如一條線。或者說,我們的生命和信仰從來是一條條的線。線所講述的,是過程、歷程、旅程;有時甚至蜿蜒曲折。它強調的,不是從此極到彼極的跳躍,而是階段性的消化與款步而行;不時還需要與難解的結糾纏、角力、掙扎。「將臨」固然將我們的目光定焦於所盼望的點 —基督,卻從未忽略信仰和生命的人性面向 — 我們必須沿著一條條實在的線走來。

因此,將臨期所說的,不是簡單直接的神聖答案,而是尚未有終極答案前的糾結歷程,當中不乏疑惑、不安、懸念和憂懼。我們或許因此更能明白,福音書所講述的普天同慶的耶穌降生故事,總是伴隨,甚至糾纏於人的困惑、驚異和迷惘之中。馬利亞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異常之事感到驚慌,反復思想;約瑟雖得使者啟示,但面對妻子懷著非由己出的聖嬰,九個多月的時間裡,相信並非毫無懸念與懷疑。希律王聽說將有猶太人的王誕生時固然聞風變色,但似乎耶路撒冷全城的猶太人也陷於不安。信仰的盼望並未將當下的焦慮與困惑一掃而空。即便是從東方追星而來的有識之士,在遵從王的明確諭令與夢中所得神聖啟示之間,相信也並非全無疑慮。

等候雖有所待之事,卻從未淡化或抹消等候過程中的真實人性面向。甚至可以說,這些仰望神的人,無一不是在直面生命的困惑中仰光而行。再說東方來的智者,若非他們注目凝望漆黑的夜空,便無從追蹤在黑暗中發光的那顆星。直面黑暗,才能看見光之所在。信仰並未讓人忽視當下的黑暗,也未將困惑與掙扎貶為靈性軟弱。唯有凝視坐在黑暗與死蔭中的人,才更能體會人與世界如何需要從高天照臨的光(路1:78-79)。

我想起梵高的一幅名畫《星夜》(Starry Night)。一如他其他畫作,這幅畫也是他死後才成為名作。原因是他那個時代並不欣賞他黯然樸質的畫風與取材,市場期待的是充滿生機與艷彩的畫作,而他卻醉心於描繪社會中寫實卻不吸睛的畫面。按他憶述,《星夜》這幅畫,喚起他童年與父親在荷蘭漫步河堤旁的片段。他描述當晚夜空漆黑一片,然而,當他持續凝望,卻發現如同黑屏的天幕 — 隨著瞳孔的調適 — 竟漸漸顯現出星際的光,甚至是具色彩層次的靛藍與靛紫。作為基督徒的他因此深受感動,驚異於原來夜空並非只有黑色,而是彷彿打開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光譜世界,比他所處城市的人造光輝更美麗,也更真實。然而,這樣的「星夜」視野,卻是從對漆黑夜空的凝望開始,甚至包含了困惑與失望。

也許,將臨等候的當下,是盼望真光臨在之時,也是更深凝望自身當下,以及那些我們所認識、正處於黑暗與死蔭中的人的時刻。

 
 

網頁設計及維護 科擎科技有限公司 (IGT).

免責條款 & 私穏條例聲明                   © 2024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