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認識友愛
本堂介紹
信仰立場
同工介紹
聯絡我們
奉獻指引(1/4/2023起)
颱風及暴雨安排
聚會時間
崇拜聚會
崇拜公約
講道下載
崇拜事奉名單
團契聚會
活動及講座
家訊消息
家訊消息
牧者心聲
屬靈文章
書籍推介
代禱事項
場地預約
教牧事工
友愛堂
友愛鄰舍服務
黃金聚會點
成人區
青成區
青少年區
兒童部
崇拜部
聖樂部
信徒培育部
圖書部
傳道部
差傳部
資訊科技部
各牧區架構圖
各部門架構圖
活動及報名
行事暦
活動回顧
活動及講座
聯絡我們
牧者心聲
靈魂的垃圾食物
日期﹕2024年12月27日
對身體而言有垃圾食物,對靈魂而言也可以有「垃圾食物」。
最近在看一本書《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作者是一位叫約翰.海利的記者,同時是憂鬱症的患者。他秉持著記者追根究柢的精神,花了3年時間旅行6000多公里,深入採訪了社會科學家、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深受憂鬱症所苦的人等等,試圖找到造成憂鬱症的真正成因與解方。筆者認為對了解當代精神健康狀況,有很好的整理與幫助。
書中指出,憂鬱症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全體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而作者指出其中一個成因,是與「有意義的價值觀脫節」。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心理學家曾經總結兩種驅動行為的動機,第一種是「內在動機」,行為純粹出於對事物本身價值的重視,而不是能從中獲得甚麼。例如,因為喜歡彈琴而彈琴。第二種是「外在動機」,為了某種目的和回報,而去從事某種活動,這些報償可能是金錢、他人的讚賞、地位等。例如,為了賺錢付房租而在酒吧擔任琴師。而日常幸福感並不會隨外在目標的實現而提升 — 升職、「買靚車」、新手機、住豪宅不會增加幸福感;但實現內在目標 — 成為別人更好的朋友、成為更稱職的父母等、為助人而助人……這些都讓人更快樂,更不容易沮喪和焦慮。書中指出,有22項研究發現,愈被物質和外在動機影響就愈可能沮喪;有12個研究指出,愈被物質和外在動機影響就愈容易焦慮。
而這個社會,正正不是建立讓人能呼應內在價值的生活方式;相反,卻鼓吹消費、達成外在目標(如金錢、他人的讚賞、地位等)能帶來「幸福」。
靈魂的「垃圾食物」 —「物質主義」
作者在書中,大聲疾呼物質主義就是靈魂的「垃圾食物」。他引述一位心理學家,指出這些「垃圾價值觀」讓人不快樂的四個原因:
毒害與他人的關係:當你以外表量度別人,別人同樣以外表量度你;當有更吸引的出現,彼此「變心」會變得容易,關係難以維持。
放大自我:受訪的心理學家,分享自己單純為了陪伴孩子而彈琴唱歌,讓他覺得自我縮小了,能單純活在當下;但當行為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人就無法放鬆享受當下。人會不斷自我檢視,自我會像無法關閉的警報,大聲作響。
注重別人的看法:過度重視物質的人,會不斷檢視自己,想知道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會讓人開始注重別人對你的看法和讚美,困在擔心別人眼光的枷鎖裡。
物質不是人真正需要:人真正需要的是連結,感覺與他人有連結、感到被重視、感覺自己存在能讓世界有所不同、感覺自己有專長等等。而強調物質的人較不快樂,因為當他們追求的生活方式不能滿足這些需求,憂鬱和焦慮也會滋長。
「內在價值是我們身而為人的基本成分,但這些價值觀是脆弱的。要轉移人們對內在價值的焦點很容易……只要提供消費主義的社會模式,人就會往外在價值移動。」
求主幫助我們辨識
我們都置身這個「大染缸」社會中,我並不天真的以為自己會是例外的一份子。我們其實避免不了「外在目標」、避免不了「消費」,只求恩主時常幫助我們能辨識這些不是讓我們「幸福」的東西,並且有力轉向追求主自己。
最後,引用書中受訪心理學家一番說話:「週五下午四點,我可以選擇留在辦公室工作或回家陪孩子,二者只能擇其一。如果我比較重視物質價值,就會留下來工作;如果比較重視家庭價值,就會回家陪小孩」。重視物質者並非就是不在乎孩子,只是「當一個人偏重物質價值時,必然排擠到其他價值,即使你告訴自己不會如此。」
網頁設計及維護
科擎科技有限公司 (IGT)
.
免責條款 & 私穏條例聲明
© 2025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