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5月02日
世代正在催逼我們加快步伐,同時亦悄然引導我們放緩腳步。
有研究指出,我們每天汲取的資訊量,是二十年前的五倍之多。隨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我們接收資訊的效率只會越來越高。過往我們會在Google 及Wikipedia找資料,現在則可透過Perplexity及Grok等AI軟件梳理龐雜資料。同時,免運費的拼多多平台,讓我們足不出戶便能輕鬆坐擁各式各樣的貨物,看似一切都唾手可得。
然而,在飛快的生活節奏中,我卻不自覺地培養靜心慢下來的生活習慣。比如我開始少看新書,情願花更多時間駐足、咀嚼及回味昔日感動與幫助我的文字。我在手機刪除了不少社交平台應用程式,只保留網頁版,以減少資訊洪流的衝擊。過去,我視「慢」為一種操練,現在更多視為需要。雖然我們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去接收資訊,但我們終究需要承認,真正令人銘記於心的人事物,從來都需要時間與汗水去灌溉。
信仰在某種程度上都敦促我們培養慢下來的習慣。我們沒有新的故事與教義,只有周而復始的信息與節期。如同昔日流散被擄的以色列民,念茲在茲持守逾越節,重溫出埃及的舊事。信仰要求我們以亙古不變的應許,應對時代的滄桑巨變。
我想起李小龍的一句話:「我不怕會一萬種招式的人,我怕把一種招式練一萬遍的對手」;又想起保羅的教導,我們既要不斷心意更新而變化,與時俱進,同時也需要反覆察看 — 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