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認識友愛
本堂介紹
信仰立場
同工介紹
聯絡我們
奉獻指引(1/4/2023起)
颱風及暴雨安排
聚會時間
崇拜聚會
崇拜公約
講道下載
崇拜事奉名單
團契聚會
活動及講座
家訊消息
家訊消息
牧者心聲
屬靈文章
書籍推介
代禱事項
場地預約
教牧事工
友愛堂
友愛鄰舍服務
黃金聚會點
成人區
青成區
青少年區
兒童部
崇拜部
聖樂部
信徒培育部
圖書部
傳道部
差傳部
資訊科技部
各牧區架構圖
各部門架構圖
活動及報名
行事暦
活動回顧
活動及講座
聯絡我們
牧者心聲
我看《不赦之罪》怎麼說
日期﹕2025年08月07日
《不赦之罪》講述一位牧師的家庭悲劇:女兒被一男同學強姦成孕,最終因鬱結而輕生。幾年後,那位刑滿出獄的強姦犯竟出現在他所牧養的教會裡。當刻,這位年輕人才得知女同學早已不在人世,內心充滿悔疚。自女兒的事發生以來,牧師繼續在信眾前宣講教導聖經,其中不乏饒恕人的道理。然而,當他親身面對這個曾帶給他家庭深重創傷的罪人時,他才猛然發覺,自己根本無法真心做到所信、所講的饒恕。諷刺的是,這位年輕人卻因信仰漸從罪疚中得釋放,甚至以受洗來表明重過新生。牧師雖力圖掩飾與壓抑,卻難以掩蓋心底那久未釋懷的糾結;創傷的記憶更讓他情緒崩潰,在為對方施洗時,甚至險些將他淹溺,表現得像精神失常。
這固然是一個虛構故事,但如果這戲劇化的故事帶來了某些共鳴,或許是它映照出我們信仰生命中的矛盾經驗。我們不都是牧師,但我們都對聖經和信仰的基本教導有所認知,甚而成了深箇信念;當我們經歷或面對突如其來的苦難與創傷時,我們或許不自覺或本能地想要提供一個「符合信仰認知」的解釋?劇中牧師的掙扎,正是源於信仰思維與內在情感的不協調。他努力壓藏矛盾,每當觸及女兒的事時,口中總是掛著「或者這是神的心意」、「要背起主的十字架」。當饒恕難以踐行時,他更以「除神以外,沒有人有饒恕人的權柄」來試圖梳理信仰與現實的張力。
這些對於難解經歷的解釋,讓我們想起約伯記中約伯朋友們對他的苦難的見解。其實,就連約伯自己剛受災時,也曾用「神學正確」的命題來回應苦難:「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是耶和華」、「神賜福也降禍」。事實上,劇中牧師有「教牧界約伯」的稱號,或許並非因為他所遭遇的苦難,而是因為他也像約伯一樣,以合乎正統信仰的觀念來應對、甚至解釋苦難。然而,正如約伯後來難以再按捺內心的痛苦而宣之於口,這位牧師也終難掩內裡積壓的困惑與矛盾,悲憤如洪水般爆發。相較之下,牧師的妻子則有如約伯的妻子(儘管未至於慫勸丈夫咒罵神),從苦難發生以來,真實地面對傷痛與信仰的矛盾不解。她坦承無法從心底饒恕對方。在故事的結尾,她與那已悔悟的年輕人平靜獨處時,仍含淚地稱自己無法原諒,但卻也釋出了前所未有的善意,希望他能好好照顧自己。相對於裡外矛盾的牧師,妻子似乎展現了一種更真實、更人性化的生命樣態。
反觀我們自己,我們的信仰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有血有肉、常感矛盾掙扎?近來,偶爾有弟兄姊妹和神學生與我討論「效法榜樣」的問題。我認同我們都需要有所效法的榜樣,但值得深思的是,我們會否傾向崇揚某些應效法的外顯特質,甚至將其樣版化了?當我們感到「效法」是個壓力沉重的詞彙,這背後是否正反映了我們抱持著這些觀念?我們豈不常讚揚約伯的敬虔與堅忍,卻鮮少肯定他在信仰掙扎中展現的真率坦蕩?我們豈不總以約伯的虔誠回應為楷模,卻很少突破框架地,想到妻子在苦窘中的表現所可能蘊含對約伯的正面影響?其實,任何真實信仰神的人,自然會流露出信仰生命的底氣與感染力,自然會有值得人學效之處。更多時候,效法並非從被效法者去說(「來看我學我」),而是從效法者一方去認受(「他的生命很吸引我去學效」);當「效法」未被正式談論時,效法其實已經正在發生了。
網頁設計及維護
科擎科技有限公司 (IGT)
.
免責條款 & 私穏條例聲明
© 2025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