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聲

愛的凝視
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最近與大專生一同精讀Rowan Williams所寫的Being Disciples(中譯:門徒歸回屬靈生命的初心),其中一段讓我十分深刻:

「你有一個身分,不是因為你創造了身分,或有一個始終如一的自我部分,而是因為你有一位見證者,見證着你是誰。你所不理解或看不見的部分,你所無法接納為自己之過去的部分,都盛載在同一個愛的凝視之下。」(頁37)

我們都渴望認識自我。坊間有不少性格工具,如MBTI (十六型人格)及Enneagram (九型人格)去助人探索自己的身份。只是,不少人會誤用這些工具,容讓字母與數字去定義「我」,甘願把自己獨特的人生劇本限制於這些系統方格內。無疑,把自己放進一個可解釋的系統或許能消除自己對前路及未知的不安感。然而,我們真的能接受天父獨特的創造會被這些人格系統所限嗎? 

與此同時,在鐘擺的另一邊,越來越多非宗教的靈性操練高舉「無我」的重要性。坊間越來越多禪學書籍成為暢銷書,最近讓我較深刻的是《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這本小書。作者枡野俊明教導人如何停止磨耗心靈的秘訣,大概重點就是別太在意憂心的人和事物,不在意、不理會、不在乎,淡泊一點,讓它們隨風而去就可以。無可否認,這些「無我」的教導與操練能一定程度處理我們的負面感受。只是,我們真的能接受自己的情緒在主面前毫不重要,以致只能以「無」的方法讓它們流逝嗎?
 
過去兩年,我曾沉浸於性格工具與非宗教靈性操練的研究裡。這些坊間學說都對我的生命帶來一點幫助,但卻沒有完美地解答「我是誰」這條問題。然而,Rowan Williams上述簡短文字卻深深觸動我。

Williams解釋,基督信仰不會把「我」定形在人格系統之內;同時,基督也不會無視這個破爛不堪的「我」。我是誰?作為跟隨主的門徒,我們可以充滿信心說,我就是被天父所見證的我。人生嘛,總會遇上叫人費解的人、事、物。但我們亦不必強行要明白或否定自己的所思所想。因為我們無法接納與無法理解自己的部分,都被天父永恆的愛所凝視着。

Rowan Williams接下來引用了潘霍華的經歷去將此概念實體化。透過《獄中書簡》,潘霍華指出,在旁人眼中所看見的自己是成熟、理想、常禱告以及充滿信心的自己,但潘霍華所認識的自己卻是軟弱、膽顫心驚、迷失與驚惶之人。潘霍華不禁尋問:「哪一個才是我呢?」

潘霍華自問自答:「我不知道,上帝自有分曉,但我知道上帝掌管着『我是誰』。」 (頁38)

對,無論是好樣的,還是破碎的,我就是被天父永恆的愛所凝視着的我。

 
 

網頁設計及維護 科擎科技有限公司 (IGT).

免責條款 & 私穏條例聲明                   © 2024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