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聲

靈魂的垃圾食物
日期﹕2024年12月27日
 
對身體而言有垃圾食物,對靈魂而言也可以有「垃圾食物」。

最近在看一本書《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作者是一位叫約翰.海利的記者,同時是憂鬱症的患者。他秉持著記者追根究柢的精神,花了3年時間旅行6000多公里,深入採訪了社會科學家、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深受憂鬱症所苦的人等等,試圖找到造成憂鬱症的真正成因與解方。筆者認為對了解當代精神健康狀況,有很好的整理與幫助。

書中指出,憂鬱症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全體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而作者指出其中一個成因,是與「有意義的價值觀脫節」。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心理學家曾經總結兩種驅動行為的動機,第一種是「內在動機」,行為純粹出於對事物本身價值的重視,而不是能從中獲得甚麼。例如,因為喜歡彈琴而彈琴。第二種是「外在動機」,為了某種目的和回報,而去從事某種活動,這些報償可能是金錢、他人的讚賞、地位等。例如,為了賺錢付房租而在酒吧擔任琴師。而日常幸福感並不會隨外在目標的實現而提升 — 升職、「買靚車」、新手機、住豪宅不會增加幸福感;但實現內在目標 — 成為別人更好的朋友、成為更稱職的父母等、為助人而助人……這些都讓人更快樂,更不容易沮喪和焦慮。書中指出,有22項研究發現,愈被物質和外在動機影響就愈可能沮喪;有12個研究指出,愈被物質和外在動機影響就愈容易焦慮。

而這個社會,正正不是建立讓人能呼應內在價值的生活方式;相反,卻鼓吹消費、達成外在目標(如金錢、他人的讚賞、地位等)能帶來「幸福」。

靈魂的「垃圾食物」 —「物質主義」
作者在書中,大聲疾呼物質主義就是靈魂的「垃圾食物」。他引述一位心理學家,指出這些「垃圾價值觀」讓人不快樂的四個原因:
  1. 毒害與他人的關係:當你以外表量度別人,別人同樣以外表量度你;當有更吸引的出現,彼此「變心」會變得容易,關係難以維持。
  2. 放大自我:受訪的心理學家,分享自己單純為了陪伴孩子而彈琴唱歌,讓他覺得自我縮小了,能單純活在當下;但當行為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人就無法放鬆享受當下。人會不斷自我檢視,自我會像無法關閉的警報,大聲作響。
  3. 注重別人的看法:過度重視物質的人,會不斷檢視自己,想知道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會讓人開始注重別人對你的看法和讚美,困在擔心別人眼光的枷鎖裡。
  4. 物質不是人真正需要:人真正需要的是連結,感覺與他人有連結、感到被重視、感覺自己存在能讓世界有所不同、感覺自己有專長等等。而強調物質的人較不快樂,因為當他們追求的生活方式不能滿足這些需求,憂鬱和焦慮也會滋長。
「內在價值是我們身而為人的基本成分,但這些價值觀是脆弱的。要轉移人們對內在價值的焦點很容易……只要提供消費主義的社會模式,人就會往外在價值移動。」

求主幫助我們辨識
我們都置身這個「大染缸」社會中,我並不天真的以為自己會是例外的一份子。我們其實避免不了「外在目標」、避免不了「消費」,只求恩主時常幫助我們能辨識這些不是讓我們「幸福」的東西,並且有力轉向追求主自己。

最後,引用書中受訪心理學家一番說話:「週五下午四點,我可以選擇留在辦公室工作或回家陪孩子,二者只能擇其一。如果我比較重視物質價值,就會留下來工作;如果比較重視家庭價值,就會回家陪小孩」。重視物質者並非就是不在乎孩子,只是「當一個人偏重物質價值時,必然排擠到其他價值,即使你告訴自己不會如此。」

 
 

網頁設計及維護 科擎科技有限公司 (IGT).

免責條款 & 私穏條例聲明                   © 2025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